跳转到内容

第一本经济学

第一本经济学

📖 书名第一本经济学
🕵️‍♂️ 作者罗伯特·墨菲
💚 豆瓣8.4
💬 微信73%
🕐 状态已读完

《第一本经济学》是第一本综合了奥地利学派与古典经济学精华的基础经济学读本,它在整体框架上沿袭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宗师米塞斯的经济学巨著《人的行动》和著名传承大师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全书共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基础,主要分析人的行动的基本逻辑和本质特征,这是理解真实人的经济学的基础;后面3个部分分别阐述在3种不同的制度条件下,人的经济行为的表现后果——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逻辑的严谨,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插图、幽默的措辞以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储蓄、公共建设工程、税收、信贷、就业与失业、关税、低工资、进出口、价格体系、房租管制、工会、低工资、利润、福利制度、禁毒、通货膨胀等热点话题有机融合至其论述框架之内。作者以浅显的文字取代高深的经济学术语与复杂的公式,让小至10岁左右的儿童可以入门学习,让未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普通读者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让受过多年经济训练的专家学者都不觉对自以为熟悉的领域耳目一新!

摘录

基础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广义上,经济学可以被定义成“关于交换的研究”,包括一切普通市场环境下的交换,也就是卖主交付实物或提供服务,而买主则回报以一定数量的货币。但经济学同样研究以物易物的情况,即买卖双方完全不使用货币,彼此之间交换物品或服务。

在所有关于交换的例子中,都贯穿这稀缺这一共同主题。

稀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导致了所谓的“经济问题”:一个社会应当如何利用有限的可支配资源,去生产哪些物品和服务?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实人的真实行动。 它的定律既不假设存在理想的或完美的人,也不幻想荒唐无稽的“经济人”,更无关于统计概念上的“平均人”。每个人都拥有其所有的弱点与局限,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行动,这才是经济学的主题。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动》

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法则,只适用于有目的的行动,而不适用于无意识的行为。同时,并不限于“完全理性的人”,研究对象是真实的人。

经济学的理论家们面临的问题:

  1. 他们的研究对象有自主意识;
  2. 控制实验在经济学领域难以实施

由行动推导出的经济学概念

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与这一事实有关:我们作为外部分析者,把要描述的事件归结于人的有意识的动机。

只有个人才行动

当经济学家试图用有目的的行动来解释事件时,最终必须将行动分解到个人的动机或目的。

只有个人具有目的,并能付诸行动以达到目的。并不存在所谓“团体”、“集体”或者“国家”的目的和行动,因其不能由三教九流的人各自行动所产生。“社会”与“团体”不能独立于成员的个人行动而存在。

个人有偏好

人们偏好世界所呈现的一种状态胜于另一种状态,所以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采取行动。

一个人的信念可能是错的,但错误的信念仍然会激发有目的的行动。

人们利用物品和服务来满足偏好。

偏好是主观的

因为偏好与具体的个人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说偏好是主观的。

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动,人与人的欲望并不一定相同。

偏好是一种排序,不能量化

偏好揭示出的,只能是目标的高低排序。

为了理解和描述交换,我们需要假定人们会对目的和目标进行排序。人们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们最重要的偏好,或者达到他们最高的目标。

如果某人选择一样物品而不是其他,那么我们只能推断,此人偏爱他选择的物品甚于放弃的物品。

不同人的偏好不能加总

如果偏好因人而异,并且根本无法测量或者定量研究每个人的偏好,那么显然,企图将个人的偏好合并或汇总得出“社会”的偏好,则是毫无意义的。

劫富济贫能增加“社会效用”的观点是荒谬的。累进税制的支持者也许能用其他理由为其正名,但若诉之于经济学的偏好(或者效用)概念,显然是失败的。

鲁滨逊·库鲁索经济学

稀缺性的最显著特征是涉及取舍

**【物品】**能帮助人达到目的,并且数量多多益善的物体。

要让一件东西成为物品,必须有人对它的计划与使用。

对于一般物品来说,消费品与生产品的区分在于行动者的意识。

稀缺物体的分类 ——

  • 消费品(包括休闲)
  • 生产品/生产要素/生产资料
    • 土地与自然资源
    • 劳动力
    • 资本品

人们对物品的估价基于边际效用。

行动是为了满足排序最高的偏好,以此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

当一个人做出选择时,他不能仅仅考虑自己主观意识上的收益,而且必须考虑成本一项决定的成本,就是因这一决定而放弃的其他目的中,最为重要的那个目的的价值。

当一个人做任何一个决定时,他选择的是自己预期收益超过成本的结果。最终引导行动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偏好。

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把时间与其他资源投入到现在还是未来。通过储蓄与投资,人们牺牲当前的满足,却能在未来获得更多地满足。

经济学家说,只要主观收益超过成本,人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忙于一项行动。

市场经济

私有财产权制度

在社会里,稀缺这一经济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社会上没有足够数量的商品,能满足每个人的目的或偏好。除了大自然的制约,限制还来自人与人之间。

资本主义 ——

  • 制度的根基是私有财产权。
  • 物品和服务由公民个人或由公民组织所拥有。
  • 物品的所有者拥有该物品的处置权。
  • 具有自由企业制度,这意味着个人或团体可以选择任何行当自由进入。不过,他们一定要向财产所有者购买或租赁做生意所必需的资源。
  • 最重要的财产是每个人自己的身体。

三种不同制度 ——

  • 市场经济:仅仅指交换私有财产的整个网络。
  • 计划经济
  • 混合经济

“市场”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交易的场所,而是指私有财产主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自由企业的关键特征是,没有额外的障碍阻止一个想当裁缝的人。他需要做的一切,只是让其他人相信他的裁缝本领足以让上门的客户都受益。

直接交换与易物价格

**自愿交易的双方都期望交换的收益大于成本。**只要交换不是用强迫或者欺骗的手段进行的,那么人们互相交换财产就能更多地满足各自的目的。

直接交换 ——

  • 换来的物品对双方都有“直接”的用处
  • 不仅涉及消费品,而且也涵盖生产品
  • 交易双方都打算将换得的物品用于消费或生产(而不是随后的再次交换)
  • 在易物交换中,因为不涉及货币,众所周知的买方与卖方的区分不复存在
  • 货币交换是易物交换的一种特例

间接交换 ——

  • 人们换得物品是为了将来交换其他东西。这就是一切货币交换下发生的情景。

在一切市场交易中,物品或服务之间的交换都是按单位来进行的。价格就是这些单位间的比率。

货币经济的部分魅力在于,我们不再依赖易物交换的价格。

人们对物品的估价是按单位(或“在边际上”)进行比较的。

一般而言,在一个涵盖众多买家和卖家的大型市场上,可能的稳定价格幅度极窄。

间接交互与货币的出现

直接交换的局限

为了预防找不到交易对象,人们将不得不自给自足,自己获取食物、织衣服、盖房子等等。尽管直接交换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不可能发展出密集的专业化与大规模工业生产。

间接交换的优势

间接交换扩大了互惠贸易的机会,让更复杂的商品重组成为可能,使得每个参与者获益。间接交换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使用,货币让人们更容易计划交易活动。

货币的优势

货币能与任何商品进行交换。人们不再需要以物易物了,他们首先出售自己的产品来获得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货币的特点

  • 运输方便
  • 可分割
  • 耐用
  • 适中的市场价值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货币经济的好处:

  • 促进重新分配市场上已有的制成品
  • 促进劳动分工,这意味着人们各自专注于不同的工作,为的是首先生产出商品,才能用于交换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 储蓄和投资
  • 劳动分工

专业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 减少切换任务浪费的时间
  • 促进自动化的应用
  • 规模经济
  • 先天禀赋
  • 后天资质

如果商品不能在经济体中自由流通,(由劳动分工带来的)总产出的大跃进将不过是一场空欢喜。

即使某人在全部环节都具有绝对优势,他或她仍能通过专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获益。

传统上,用比较优势原理来说明两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的好处。尽管落后国家的工人在每一个工作和生产环节都落后,但像美国这样生产力发达的富裕国家,仍将在与“落后”国家的贸易中受益。

企业家精神与竞争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驱动力。是企业家判断市场中缺少什么,并决定创建新企业或开发新产品。

竞争保护消费者

竞争确保企业家不断努力,以满意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为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

竞争的过程通过模仿和创新来进行。

竞争过程的最终受益者并非企业家,而是顾客。

只要存在竞争,货币利润以及由此而来的“加价”将会逐渐削减,因为竞争者会仿制价格较低的同类产品来争夺市场份额。只有不断引入创新,企业家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货币利润。

从某种意义上看,顾客支付的要价是“公平”的,因为在交易发生时,即使世上最深谋远虑、精于算计的企业家都还没能想到办法以更低的价格提供这些产品,以致错失赚钱良机。

竞争保护工人

如果支付的薪水过低,那么其他想多赚钱的雇主将以更高的薪水挖走工人。

从长远看来,竞争确保雇主不会“压价”支付经营中必须雇佣的劳动力,也不会“压价”购买其他必需的资源。

雇主应当设法计算出新员工的边际生产率。

收入、储蓄与投资

储蓄和投资的负面影响是减少了当前的享乐。而益处在于,它能提高你在未来的消费能力。

资产不仅带来利息收入,还能部分变卖以用于消费(这被称为减少本金)。

通过贷款,借款人能够以减少未来的消费为代价,来负担当前的消费。

储蓄和投资如何增加经济体未来的产出?

贷款和投资能被投入生产型企业,而不仅仅是一时的个人消费。如果储蓄被用于扩大生产,而不仅仅是用来资助消费,那么原则上,日益增长的“总产出”就能增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

一旦人们的收入大规模地流出消费领域,并转向投资领域,将最终引导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离开短期消费品行业,转而投向生产周期长的领域。

储蓄的大大增长改变了经济体的产出结构,使其从消费品生产转向资本品生产。因为资本品的不断增加,使得每一个人的生产率都能获得实质性增长,每一个人的收入自然会逐年增加。

供给与需求

经济学家用供给和需求来解释市场价格,以及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供给与需求并不是“理论”,而仅仅提供一种思维框架,用来理解经济体系中的变化如何影响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所描绘的是这一思想实验的结果——即**保持所有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唯独让商品的价格变动。**这并不表示,商品价格是唯一影响生产者愿意销售数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天气、生产者对客户未来行为的预测,甚至包括内战的可能性等等。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描绘出另一个思想实验:经济学家保持一切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不变,唯独改变价格。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对其替代品的需求也将下降;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对其互补品的需求将上升。

一般来说,供给和需求的同时减少既有可能让均衡价格上升,也有可能使其下降。

利息、信用与债务

利息:关于时间

对于贷款人来说,必须用利息来补偿贷款人,才能让他放弃当前的货币支配权,以交换在未来收回货币的承诺。

对于借款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愿意支付利息去借款,是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拿到货币更有价值,而不愿推迟到未来。

正的利率是时间偏好的表现。

市场利率展现的是,未来 1 美元的折现是多少,或者说当前 1 美元的溢价是多少。

货币兑换率显示的是,当前不同货币建的兑换率。

企业必须将不同种类、不同时间的货币换算成同一类型、同一时间的货币,才能判断生意是否盈利。

利率越高,对长周期的“罚款”越大,市场也越鼓励企业家快速把资源转换为最终产品,以提供给顾客。

低利率为企业家进行长周期的生产过程开了“绿灯”。

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

利息是借款的价格。

当社会上的储蓄普遍增加时,将推动利率下降,并导致更多地可贷资金总额。向企业级发出信号,从事生产周期长的项目将变得有利可图。

常见的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不创造货币,只是把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

  • **债券:**是一种具备法律效应的索取权,允许持有人从债券发行人(即公司)那里按期获得现金偿付。
  • **银行:**是市场上最终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中介。
    • 能持续保持这种存贷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个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程度不同。只要银行正确评估不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就能够承受预期的债务拖欠和违约账款,将坏账纳入经营成本。
    • 如果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得当,按揭贷款违约的损失将均匀地分散给全部存款人,因此违约损失反映在储蓄利率一定低于最终借款人支付的贷款利率的事实上。
  • 信用卡

债务的利弊

从正面看,借债使得借款人能够提前消费。

从负面看,高额的债务负担迫使借款人多支付利息(或称“信贷费用”),也就减少了未来可用于享乐的收入。

盈亏计算

市场价格就像信号灯,反映着物质世界和人们主观偏好的内在变化,让人们能够根据新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家并不在意价格的绝对值,他们关心的是价格的差异。

经常被忽略的一项在长期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的金融资本,以及这项投资的“价格”,也就是支付的利息。

我们称为毛利(或会计利润)的其中一部分,必须用以支付投入这笔生意的金融资本的利息。

当我们说“利润高的行业吸引众多的企业家”的时候,准确地说,是指净利润(或称经济利润)高的行业,计算净利润要把资本的隐性利息支付看作一种经营“要素”,并在计算时扣除。

成功的企业家低价购买资源,转变为制成品和服务高价售出。**企业家获得的利润越大,那一定意味着资源和消费品之间的不匹配程度越大。**因此企业家扮演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引导稀缺资源投入到那些(可以说)最能增加市场价值的经营活动。

关于盈亏计算——

  • 功能:盈亏系统将消费者的欲望传达给资源的所有者和企业家,而他们据此决定往哪条生产线上输送多少资源。如果没有盈亏计算的信息反馈,企业家无从得知生产中耗费的资源是否得到经济的利用。
  • 局限:盈亏计算并不决定市场经济中人们的行动,而仅仅起引导作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并不像奴隶一般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财务会计能够让企业家们意识到这些决定的代价有多高。

股票市场

企业家筹集资本的方法:

  • 发行债券
  • 发行股票
    • 组成股份公司上市,并销售首次公开募股的股票给他人
    • 已经成立的股份公司可以发行新股来筹集更多资本(因此稀释了原股东的所有权)

债券的优劣势

  • 无论最终是小有盈余还是大赚一笔,支付利息始终固定
  • 无论扩大经营的结果是否真的有利可图,公司必须偿付债权人,契约责任无法免除

股票的优劣势:

  • 发行新股扩大了公司的股份总数,使得公司不用承担固定的利息支付。
  • 股东是剩余索取者,只有在偿付了其他债权人之后,剩下的资产才归股东。

(比起股权)发行新债务让老股东更有可能获得回报,但也承载更大的风险。相反,如果老股东们决定增发新股以扩大股东基数,那么老股东获得高额回报的余地就变小了,但同时帮他们分担损失的人却更多了。

**负债率 = 债务/所有者权益。**负债率越高,所有者潜在回报越大,破产的可能性越高。

人们往往区别对待股票投资者与投机者,但实际上这两者无法明确地区分。

**成功的股票投机者发现和纠正定价错误的股票。**正确的股票价格很重要,因为股价是有真实含义的,它代表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公司又占有稀缺的有形资产,并为顾客生产产品和服务。

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公司需要很高的市值(即股价乘以总股本数),以确保它由负责任的股东来主导,才能正确作出影响公司命运的决定。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理论篇

**激励问题:**当个人的回报不与自己的表现挂钩时,很多人都不太可能会努力工作。如果施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总产出很可能急剧萎缩。

**计算问题:**生产计划中缺乏了各种资源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计划经济的计划者将无从得知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也许把资源转用于其他项目,能生产出国民更喜欢的商品和服务,但计划者无法获得足够的反馈来指导决策。

计划经济——历史篇

历史证据不能证实或证伪经济学法则。

干预主义:混合经济

价格管制

干预政策的目标是,既要保留自由企业制度的显著优势,又要采用各种矫正措施来节制“过火”的纯粹资本主义。

最高限价

**设定理由:**为了确保穷人也能负担得起一些重要的物品。在特殊情况下,临时设定价格上限是为了避免公众在困难时期被“敲竹杠”。

**案例:**租金管制。

**引发后果:**近期短缺(或供不应求)、减少长期供给、非价格配给、质量下降。

最低限价

**设定理由:**比起纯粹市场经济的价格,一些卖家的商品理应得到更高的价格。

**案例:**最低工资标准。

**引发后果:**近期过剩(或供过于求)、减少长期需求、非工资竞争、工作条件的恶化

供给——需求曲线有效地说明了最高限价和最高限价导致的短缺和过剩。

销售税与所得税

正是依靠市场价格进行的盈亏检验,引导着企业家谨慎尽职地管理社会上的稀缺资源。相反,政府却不能依靠市场价格的客观反馈,因为政府(至少部分地)运行在市场之外。

政府筹钱的主要手段:

  • 征税:命令个人和企业根据税法规定付钱给政府,主要有销售税和所得税;
  • 预算赤字:当政府陷入赤字时,它通过出售债券向个人、企业或别国政府和机构借钱,并有还本付息的法律义务;
  • 通货膨胀:政府“凭空”创造新钱,并用来支付政府开支

政府的存在对市场经济的扭曲——

  • 开支:由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盈亏检验,为计算问题所困,很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 收入:在非统一销售税率下,将有利于一些商品而不利于另一些商品。即使实施统一销售税,也会降低工作的报酬,人为地鼓励人们更多地休闲。所得税更是对工作的直接惩罚,它人为地鼓励人们选择具有非货币优势的职位。

关税与配额

自由贸易的一般性论证——

  • 由于不同的地区在自然、历史、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当每个地区专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时,全世界的总产出(和人均产出)将最大,并且各地区的产量将远超本地居民的需要。
  • 无论外国政府如何制定贸易政策,一旦本国政府消除全部贸易壁垒,单边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就能让本国人民变得更富裕。

贸易管制的两种形式——

  • 关税:它实际上不是对外国生产者,而是对本国公民征收的。最终,一个国家的进口是用出口来偿付的。
  • 进口配额:如果有严格的进口配额,则美国消费者几乎不会从外国人降低成本的发明中得到什么好处。

关于禁毒的经济学分析

禁毒提高了毒品的市场价格,给贩毒行业带来巨大的货币利润。因为非法贩毒如此有利可图,毒品又是“无受害人犯罪”,禁令导致了警察的腐败。

禁毒提高了毒贩的边际收益,降低了毒贩对竞争对手暴力相向的边际成本。此外,禁令激励制毒者和吸毒者转向“更刺激”的毒品,从而导致更多的吸毒过量和其他健康问题。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经济体中货币数量的增加(货币通胀) → 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价格通胀)。

货币与价格之间不存在精确的对应关系。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每当经济体中出现长期的价格上涨,一定伴随着货币存量的长期扩张。

示意图

古往今来,各国政府有系统地让货币贬值——也就是降低单位货币的市场价值——来让自己致富。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逐渐摆脱了与贵金属挂钩的货币体系,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建立在法定货币之上。

法定货币的价值没有任何东西“担保”,它只是纸片而已,并不赋予持有者任何东西,它对一国政府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或索偿权。而它之所以被人们认同,是因为他们希望未来其他人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法定货币与商品货币的重要区别在于,**增加经济体内的法定货币数量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恶性通货膨胀都是因为政府陷入了恶性循环——价格持续上涨,于是,政府继续印刷越来越多的钞票以应付开支。

不管是像黄金那样的商品货币,还是今日的美元一类法定货币,货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确定的,但是不能点着钞票的数量机械的计算出价格会如何变动

(以货币衡量的)价格上涨等价于货币的贬值或“丧失购买力”。

导致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普遍价格上涨的原因:

  1. 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2. 对货币的需求下降

大范围持续价格上涨能够摧毁经济体的原因:

  • 当货币的购买力迅速侵蚀并无法捉摸时,就限制了使用货币的益处,并迫使社会退回易物交换的境地;
  • 缺少了健全的货币,人们就没有多少储蓄的动机,也不愿作出长期的投资决策

随着美元与商品货币(黄金)的脱钩、变成法定货币后,美国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美元购买力的不断侵蚀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是政府垄断货币存量,并不断往经济体内注入新美元而造成的。

无论如何,与纯粹市场的结果相比,政府制造的货币通胀一定会扭曲经济。

政府债务

政府赤字衡量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收支差距,它是在一段时期(如一年)内发生的流量

政府债务是指政府欠组织或个人的总金额。债务是存量,它的数值在任一时刻都是明确的。

如果政府出售债券募集资金,则必须支付利息。具体表现是,投资者购买债券的价格低于债券的票面价值,价差即债券内含的利息回报(或收益率)。

在任何时候,政府的总债务就是公众当前持有的政府债券总市值。这一数字比所有流通债券的总面值低,因为直至债券的实际到期日,政府才有义务支付全部面值。在到期日之前,政府的契约债务要用利率来折现。

政府的预算赤字本身不会引发通胀,但政府对货币和银行系统的控制,赋予了它自己创造新美元并用以弥补预算短缺的能力。这就是政府赤字引发货币通胀,并最终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机制。

从长期看,政府赤字让国家变穷的原因如下:

  • 挤出效应。政府在与其他潜在借款人争夺稀缺的可用资金,从而导致后代们继承了一个工厂和设备数量较少的经济体。
  • 政府转移支付是一个负和游戏。政府为了还债必须在未来征税,而征税将带来有害的激励效应。
  • 能借能花。诱使政府多花钱。

如果赤字真正的问题是它挤占了当前资本市场的可用资源,导致政府很可能将在未来提高税率,那么现在就增税以填补赤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经济周期

政府没有耐心等待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 创造新货币 → 利率降低、价格上涨 → 价格持续上涨 → 放慢注入新货币的速度 → 利率上升 → 崩溃和萧条

可持续的繁荣和经济增长要依靠纪律和耐心。

当中央银行为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而创造新货币时,将产生两个主要扭曲效应:

  • 低利率让人们误以为可用储蓄增加,从而制造出虚假繁荣;
  • 价格上涨

虚假的繁荣是因政府的干预压低利率而发动的。“虚假”的借贷价格让企业家们借到的钱超过真实的储蓄。

在典型的经济周期中,一旦价格通胀促使央行提高利率,繁荣就渐渐褪色了。

经济周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是伴随着崩溃和萧条而来的大规模失业。

要让经济返回可持续增长的路径,调整过程一定如下:那些在繁荣时期投入无利可图的项目与行业的资源,现在需要转投到其他地方。工人的缓慢流动需要时间,这一点表现在高失业率上。政府的“救助”措施——比如向失业者发放补贴等——将延长高失业的时期。

在实践中,央行“治疗”经济衰退的方法,往往是简单地发动另一轮不可持续的繁荣。